万水千山总是情 ——甘肃加快旅游强省建设系列报道之旅游体验篇
“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
唐时,王维送别友人元二出使安西,既依依不舍,又几番担忧,挥手而作千古佳句。
若王维可以穿越时空而来,一定再无这样的担忧。因为,千年之后的甘肃,何止阳关,即便走过万水千山,也处处是情深义重的陇原儿女在热情相迎。
补齐短板,甘肃之旅慢享受
甘肃旅游资源丰度排在全国第5位,旅游发展增速排在全国第6位;可人均消费只有650元,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2%,排在全国倒数第2位。
几乎是“冰火两重天”的两组数字折射出喜忧参半的现状:甘肃旅游发展势头强劲、速度快、前景好,但“旅长游短”、差距大、短板多,优势与瓶颈同样明显。
“短板理论”说,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,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,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。
景区建设滞后,旅游产品单一,缺乏影响力大、竞争力强、辐射面广的大景区;旅游消费项目少,产品链条短,留不住游客,大多仍处于观光旅游和“门票经济”的阶段。
先“问诊把脉”,再“对症下药”。
“下一步,要高起点规划、高标准建设,省级层面要加快20个大景区建设,每年要力争创建1个国家5A级景区或旅游度假区,今年要率先把张掖丹霞和官鹅沟建成国家5A级景区。”2月8日召开的全省旅游发展产业大会指出,首先要补齐产品供给这个最核心、最紧迫的短板,加快大景区建设。
短板不止一块,“补”法也各有不同——
继续加大旅游酒店、特色民俗、停车场、厕所等建设、改造、提升的力度,尽快解决停车难、如厕难等紧迫问题,补齐配套服务短板。
陇南成县机场通航,兰州中川机场开通加密多地航班;56家4A级景区实现了二级以上公路联通……甘肃大力推进高速公路、高铁、民航及城际轨道建设,加快建设交通主干线与城市、景区、机场、车站之间的连接道路,补齐交通设施短板,打通旅客出行“最后一公里”,实现“快旅慢游”。
加快建设冬季旅游设施,建立景区、饭店、交通等淡季价格优惠联动机制,加大冬春季旅游优惠奖励政策、扶持力度,持续开发冬春季特色旅游产品,补齐旅游淡季短板,让淡季不淡、旺季更旺。
“补齐硬件上的短板,更要补齐软件上的短板。”西北师大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省政府旅游智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三北说,甘肃发展旅游,其根源依然在服务理念的转变和体制机制的完善上,因此,不仅要敢于直面“切肤之痛”,更要敢于“刮骨疗毒”,“软硬短板”一起补,在旅游人数快速增长的同时,赢得来甘游客更多“好评”,才能走上更加持续、健康的旅游发展快车道。
“最关键的是与国际化接轨的服务理念与意识。”作为引客入甘最大的旅行社,甘肃兰神国际旅行社总经理裴建宏深有同感。
的确,旅游业吃的是“口碑饭”,一个“点赞”引来游人如织,一句“吐槽”使得多年努力付诸东流。无论硬件,还是软件,补齐了短板,才能赚得钵满盆满。
提高标准,甘肃之旅更舒适
旅游,本质上是一个发现美、享受美的过程。
可供发现的美,甘肃自然足够多;但是,来甘旅游是不是一个享受美的过程呢?
这就要解决从“有没有”到“好不好”的问题。
甘肃点多线长,交通是否便捷,是否更加快捷,严重影响着游客的旅游体验和心理。
“或租赁,或购买航线,努力解决省内重要旅游集散地‘进出’的中梗阻,更快实现省内各地当天往返。”在5月30日举行的有关新闻发布会上,省旅发委党组书记、主任陈卫中介绍道,兰州中川机场将相继开通兰州至大同、陇南、巴彦淖尔、襄樊等12个城市的航线航班,相比去年夏秋,新开航线49条,新增通航点12个;与此同时,铁路部门大力开发高品质“环西部火车游”专列,提前开行“相约敦煌”旅游列车;或根据客流情况,适时推出日常、周末和高峰“旅游版”列车运行图,创新“火车+共享汽车、铁路+汽车租赁”业务模式,让游客出行变得更便捷,旅游体验更舒适。
在贯通“大动脉”的同时,我省还着力打通旅游景区、乡村旅游点与交通干线的连接线,畅通“微循环”,形成无缝连接的旅游交通体系。
美好的旅游体验,靠的是无处不在、无微不至的服务细节。
厕所,“兹事体大”。很多地方和景区就是因为厕所建设与管理不到位,影响了游客体验,拉低了旅游品质,损害了旅游形象。
近年来,我省着力推进“厕所革命”,新建改建旅游厕所2000座;同时,将“厕所革命”从城市拓展到农村,从景区延伸到旅游通道沿线、交通集散点和乡村旅游示范村。
数量增加,还要质量提升。
“什么样的厕所才算达标?”全省旅游发展产业大会给出了标准,一要做到“有纸、没味”,二要做到“没纸、有位”。前者是一般性需求,保证有卫生纸,没有异味;后者更进了一个层次,即地上看不到任何纸屑,设计装饰还要有品位。
5月30日,“一部手机游甘肃”公共服务门户上线试运行。旅游线路、景区概览、周边搜索、景点语音讲解以及重大节会和自驾游、房车、露营地等信息应有尽有,来甘旅游“吃住行游购娱”一机掌控,让智慧旅游触手可及。
“旅游,让生活更加美好。这就要求无论行前、行中还是行后,都追求品质化。”陈卫中说,就是要搭上智慧旅游的快车,实时为游客提供交通、酒店、餐饮、医疗等信息服务“套餐”,让旅游过程更加便捷、舒适。
……
“提高标准档次,分两个层面”,全省旅游发展产业大会指出,在物质层面上,瞄准国内一流水平,着眼提高文化性、舒适性、便捷性,不断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。在人文层面上,强化旅游诚信体系建设,加强文明旅游教育,努力营造“处处都是旅游环境、人人都是旅游形象”的良好社会氛围。
一句话,提高标准,大到整体旅游环境,小至一句话一个微笑,皆“善莫大焉”。
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,“黑导游”“黑心店”乱了旅游市场,砸了旅游品牌的事并不鲜见。而因一次好的导游服务,一次专业的景点讲解,让游客获得超值享受的旅程同样不胜枚举。
在这方面,甘肃有着十足的诚意和心意。
丰富内涵,甘肃之旅有品位
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。
随着时代发展,游客追寻更高品质、更具内涵、更有个性、更大收获的旅游体验,这就对整个旅游产业链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旅游设施要更加标准化与人性化,旅游产品要更具新鲜感与体验感、旅游管理要提升满意度和美誉度……沿着产业链条,甘肃一一充盈丰富。
牛大坊、马子禄、舌尖尖;大宽,韭叶,毛细……4月26日开行的“环西部火车游”旅游专列,将兰州牛肉面“搬上”火车,让游客直感意外,大呼过瘾。
不只色香味俱全的西北美食,中国传统非遗剪纸、刺绣、纺织、智能引路机器人、KTV、按摩椅……这趟旅游专列,以一个个让人“意想不到”的个性化服务,为游客带来全新的出行体验,尽情畅享“慢火车,悠生活”,让原本枯燥的车程也成为一次旅游、一种享受。
“经典舞剧《丝路花雨》继敦煌之后在兰州驻场演出,既是我省文化品牌产业化的有益探索,也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先行典范,要全力支持《丝路花雨》在兰驻场演出既能‘驻’得下来,还能长‘驻’下去。”5月24日,副省长何伟在调研我省经典舞剧《丝路花雨》驻兰演出项目时如是说。
提升旅游品质、丰富旅游内涵是甘肃不懈的追求。
投资4亿元建设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,不仅以“数字敦煌+实体洞窟”的双重参观模式增加了游客承载量和参观洞窟数量,也因《千年莫高》和《梦幻佛宫》两部电影,加上定期举行的《敦煌文化驿站》公益讲座、各类展览以及“网络体验”等,让曾经“庙宇神坛”般高高在上的莫高窟、高深难懂的敦煌文化,渐渐褪去神秘外衣,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走近寻常百姓,走进游客心里,使游客体验度和满意度翻番式增长。
高品质、高品位的旅游,往往来自传统与现代的结合、古老与时尚的契合、艺术与技术的粘合,来源于旅游内涵的深度挖掘和文创模式的持续创新。
先是“一枝独秀”的杂技剧《敦煌神女》,后是“三足鼎立”的《丝路花雨》《又见敦煌》《敦煌盛典》,再是“百花齐放”般的敦煌大剧院常年演出……敦煌是个取之不尽的文化富矿,“巧取”才是关键,文艺演出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刻画着敦煌的“魂”,让游客几番迷恋,常常在选择看哪个剧目上“犯难”。
“旅游演艺已经成为敦煌旅游产业的第三业态。”敦煌欢乐盛典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忠益说,在敦煌,景点观光、夜市消遣之外,以旅游演艺为核心的第三业态,因其丰富内涵更能提升旅游品质和游客的体验感与收获感。
“以前是快来快走,现在是慢游慢品。”裴建宏说,甘肃经年努力,不断完善,以更宽、更广、更深的产品不断满足游客需求,从传统的、跟团的观光旅游转变为以游客需求为驱动、符合世界旅游趋势的“迭代期”,旅游不再是“走马观花”,而是住下来,以度假、定制团、私家团等多种形式进行的深度品质游。甚至,以前不敢想象的自驾游、房车游以及攀岩、徒步、低空飞行等各类特种游更如雨后春笋般,成为甘肃旅游新的“爆发点”。
乡村旅游,甘肃之旅重特色
康县的花桥村、碌曲的尕秀村,金昌的紫金花海、永靖的果蔬采摘……近年来,如火如荼的乡村旅游渐成新宠。
在快节奏的水泥森林里待久了,总想回到慢生活的田间地头,找寻那一抹魂牵梦绕的乡愁,让身心得到一份宁静。
如果说,“大旅游”是以面上的大景区为主战场,那么“小旅游”就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乡村旅游。
乡村旅游美在哪里?
“以农耕文化为魂、以田园风光为韵、以村落民宅为形、以生态农业为基,构成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。”全省旅游发展产业大会指出,发展乡村旅游,就要把体现乡村旅游美的四个“以……为……”有机结合起来,把自然风光、山水田园、村落民宅、农事民俗、特色餐饮等元素有机融合起来,把农业、生态和旅游深度结合起来,大力开发集观赏、品尝、体验、科普、教育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,走出一条百姓富、生态美、乡村兴的路子。
起步早且自成特色的“乡村记忆”博物馆就是“甘肃一景”。
|